欢迎访问2018总裁绿道马拉松

不要期望小众特色马拉松成为一个特别赚钱的赛事

作者: | 浏览:0 | 发行时间:2018-08-04

2017年,彩虹泡泡跑创造了中国亲子市场的奇迹,成为大型户外亲子运动中的一匹“黑马”!从奥运会的鸟巢到亚运会的海心沙,将快乐传递,为全国近15万人带去了欢乐的亲子时光。彩虹泡泡跑以运动的方式,以欢乐为载体,成为家长和孩子共享欢乐的纽带,2017年彩虹泡泡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举办,平均每场参与人数达到20000人,鸟巢场更是达到30000人。《中国企业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彩虹泡泡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田道凯先生。

北京彩虹泡泡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田道凯先生


《中国企业报》记者:近年来都参与过哪些体育赛事和经营?有哪些发展和收获?


田道凯:2016年6月26日在北京园博园举办了第一场彩虹泡泡跑,目前为国内最大型的亲子活动,并被誉为“世界上最开心的亲子跑”。2017年,彩虹泡泡跑以“亲子IP”为核心,成功地铺开了亲子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受到家长和孩子强烈喜爱。2018年北京彩虹泡泡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持续致力于将“彩虹泡泡跑”打造成国内强有力的“亲子IP”新锐品牌,全面深入中国市场,携手各方共同开创中国亲子户外运动市场新局面。


《中国企业报》记者:如何看待企业参与体育赛事?


田道凯:中国目前的路跑类赛事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马拉松这类专业竞技类路跑、越野类路跑、以及其他的趣味路跑类赛事。而小众特色路跑类赛事天生缺乏品牌背书功能基因,因此在寻求商业赞助上更关注与赞助商品牌内涵的契合性。与北京马拉松等政府背书的大型竞技马拉松不同,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小众特色马拉松通常是企业自建或引进国外版权,因此此类赛事更偏向诉求于赛事特色内涵,例如彩虹泡泡跑这类亲子赛事的标签是“关爱家庭”、“亲子”,在寻求赞上更多吸引内涵相契合的品牌。


《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公司在布局体育产业方面有哪些动作?在体育产业中的优势?


田道凯:彩虹泡泡跑以“亲子IP”为核心,成功铺开了亲子市场,公司致力于将“彩虹泡泡跑”打造成国内强有力的“亲子IP”新锐品牌,全面深入中国市场。亲子类路跑的特殊性在于其参赛者主要为家长与儿童,比赛中营造的家庭场景可以刺激亲子类产品的现场销售。赛事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参赛人群很大一部分是“辣妈”和孩子。彩虹泡泡跑的用户留存率很高,旧用户参赛的比例约占到40%,这意味着在没有广告费用投放的情况下用户的留存成本是很低的。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体育市场,您认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田道凯:对于小众路跑类赛事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满怀期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清现实。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体育产业不可能成为支柱性产业,禀赋在这。 体育赛事最关键的是追逐IP,然而优秀赛事IP屈指可数。我认为趣味路跑的前景,从商业角度而言,不要期望它成为一个特别赚钱的赛事,一个赛事运营公司要做好,第一要义是不被赛事拖垮。其实我说的很悲观,仅从赛事本身去提高服务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赛事如何盈利;但从行业而言,趣味路跑赛事仍是一个很好的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赛事。


《中国企业报》记者: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体育产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田道凯:体育产业本身市场比较小,尚且中国的体育产业尚处初步发展期,随着十几年的实践发展,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逐步成为投资和消费的热点。目前,中国体育市场变得日益活跃,这进一步展现了体育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针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这样一个基调,面对体育产业特有的社交性、辐射性,可大力推动我们体育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其凸显其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中国企业报》记者:体育产业出现了哪些新的商业模式?


田道凯:跨界合作或成为路跑类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机遇。与此相应,路跑类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外力”,即旅游、养生等产业为体育产业赋能。“现在我国整个路跑风气已经形成,但如何在大众路跑风气形成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体育产业本身市场比较小,尚且中国的体育产业尚处初步发展期,仅靠自身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展到高水平。例如去年亲子产业已经是几倍增长了,但仍然是一个小产业。单纯的体育用品消费如衣物、运动配件已经到了平稳增长期,现在需要和其他产业跨界合作,比如体育旅游、养生餐饮等等。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诸多企业竞相布局的背景下,这一产业是否会出现或已经出现了泡沫?


田道凯:任何产业都有泡沫,新兴产业有一点泡沫并不是坏事,要有一定的泡沫让这个产业进行前期的孵化,变得成熟,关键是看这个泡沫有多大,是否会影响到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体育产业最大的变化是大量企业客户开始对体育营销有兴趣了,这是最值得欣喜的。体育产业不是一项自娱自乐的游戏,没有外界参与的市场不是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市场,没有企业客户,没有参与度,就变成了资本市场对于版权“击鼓传花”的游戏。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您看来,体育产业如何健康发展?需要怎样的市场环境?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田道凯: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尚处初步阶段,仅靠自身无法在短时间内积聚产业变动能量,因此政策和资本成为刺激体育产业“跨界合作”的助推器。2014年46号文件发布后,群众性、商业性赛事审批的取消意味着企业可以成为赛事版权的拥有者,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5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全国体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共同组织研制《全国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启动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掀起“体育产业+特色旅游”为方向的体育小镇建设热潮。政策顶层设计下吸引了众多资本注入,这一时间内关于体育小镇的资本动向也成为产业内一道风景线。


《中国企业报》记者:请您谈谈您对马拉松这项体育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是否有意愿或计划适当参与马拉松等活动?


田道凯: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目前的路跑类赛事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马拉松这类专业竞技类路跑、越野类路跑、以及其他的趣味路跑类赛事。第一类专业竞技类的马拉松,如北马、上马,此类马拉松赛事在资源禀赋上有天然优势,它一方面由于社会效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在封锁道路、维持安保、医疗保障等方面得到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对城市资源的要求,此类马拉松在北上广深,以及杭州、厦门等重点一二线城市发展较好。第二类越野类马拉松赛事,此类赛事经常需要深入野外环境,例如香山穿越等,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专业水平要求更高。因此,此类赛事主要面向越野深度爱好者,盈利收入主要依靠报名费。后期我们会根据发展情况参与马拉松活动。


分享到: